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7月12日是2023年“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世界气象组织当地时间10日发布报告称,根据初步数据,世界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应对气候挑战,减排行动刻不容缓。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当下,企业、个人可以做些什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数字化助企节能降耗
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比高,碳排放量多。“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钢铁企业要减碳,主要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为此公司搭建了低碳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南京钢铁股份公司能源动力事业部能源处处长王长华说,从原料铁矿石到炼钢、炼铁、轧钢成品材,每个生产环节实时消耗的能源,在系统里都看得清清楚楚,再分析历史数据,就能找出碳排放增加的原因和对应减排路径。数据显示,南钢低碳智慧能源管理体系自运行以来,已实现吨钢综合能耗降低6.4%,年节约45万吨标准煤,吨钢耗新水2.0立方米,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煤气实现近零放散。
零碳园区建设是低碳落地的重要场景,小到企业厂房、大到政府开发园区,紧盯“零”字打造低碳标杆,并由点及面,引发低碳建设连锁效应。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金智科技近零碳智慧园区,主要从能源供给侧、用能侧及管理侧3个方面展开这项工作。园区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使用绿电替代部分外购火电,从源头降低碳排放。“这一项目年碳减排量可达900吨,同时,通过园区植被碳汇吸附,可实现年二氧化碳减排510吨,其他各类节能、行为管理等方式可实现年二氧化碳减排200吨。在非用能高峰期,园区通过自建低碳项目可接近实现净零碳排放。”金智科技执行副总经理李剑介绍。
高效的监测管理体系,是低碳落地的重要根基。擎工互联最大化整合已完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创新设计14大绿色低碳工程,包含建设低碳节能监管平台、光伏发电、应用碳计量一体机等内容。“基于公共机构能碳管理一体机的动态运行监管系统,以能源消费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实时、动态、准确掌握公共机构能耗和碳排放信息,实现能源消费动态过程的可视化和可控化管理。”擎工互联总经理吴炎介绍,经测算,项目在合同能源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后,节约综合能耗16.8%,减少碳排放28.3%。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面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大议题,普通人并非无能为力。比如少开私家车、少用一次性餐具、使用节能灯泡、购买二手商品等,既能直接减少资源浪费,也可从需求侧影响企业生产制造。
近年来,我省多地探索碳普惠机制,对绿色低碳行为的碳减排进行量化,并给予奖励。在南京,市民选择公交、地铁等低碳交通工具出行时,可在“我的南京”APP内领取相应绿色积分;在无锡,公众步行、骑行等绿色低碳行为,可在“碳时尚”APP平台上计算出碳减排量,由此获得相应碳积分并兑换礼品。
“自2020年7月份上线以来,‘碳时尚’APP使用人数已达108万,累计产生1.62亿碳积分,相当于1663吨二氧化碳减排量。”无锡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王海明介绍,累积碳减排量成为该市大型会议、活动实现“碳中和”的手段之一,像2021碳达峰碳中和无锡峰会召开时,就是通过购买“碳时尚”APP上累积的碳减排量,以抵消举办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培红认为,对于个人的绿色低碳行为,目前尚无标准方法核算其碳减排量,应建立鼓励机制以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待碳减排方法学完善后推动进行碳交易。
绿色低碳,也正走进校园。“2012年引入能源监管平台管理用水用电,现在已经将能源消耗统计和部门考核挂钩。”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毛龙生说,目前学校洗浴热水供应采用以空气能热泵加热为主、太阳能加热为辅的模式,降低化石类能源消耗。该校还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大学生环保生活等公共选修课,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绿色科技发明创造,组织研究创新节能、空气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釜加热装置、新型绿化等实际应用。
寻找更多低碳落地场景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我省以年均2.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5.5%的经济增速,能耗强度水平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名最低。我省在工业领域发布了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目录,修订41个产品能耗限额地方标准,构建全国领先的能耗标准体系,累计23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我省还着力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分类指导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深入推动农村绿色低碳转型。”省发改委副主任季鸣介绍,截至目前,我省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99%,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规模持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
另外,在交通领域,我省高质量完成全国首个绿色交通示范省建设,全省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0%,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72%、59%;在生态碳汇方面,“十三五”以来我省创成8个国家森林城市、46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模范县(市、区)、58个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下一步,如何继续寻找更多低碳落地场景?除了坚守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打造宜居生态环境之外,还需推动全社会共同行动,加快经济社会系统全面绿色转型。“比如,能源领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深入推进节能和终端用能清洁替代;生活领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态领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支持康养、休闲、旅游、观光等生态产业发展。”季鸣介绍,我省将加强绿色投融资引导,构建与“双碳”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激发经营主体绿色投资活力,探索创新区域协同减排机制,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