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市张三寨镇河道村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然而近两年该村乘上乡村振兴的列车,以传承孝善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深挖本村传统技艺,谋划集体经济,为村庄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完善基础设施 便利村民生活

“村里新开了这两条河道,今年我们家的小麦丰收多亏了它们,乡村振兴就是要振兴我们农村,农业是我们农村的根本,我们村里新挖的河道覆盖到了全村的耕地,再也不用为浇地发愁了。”近日,记者来到河道村,还没有进村,一名村民就乐呵呵地说道,以前田地里的机井因为年久,地下水位变化,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的灌溉需求,村里开挖了新河道,就解决了村民的大难题。

走在该村的入村公路上,给人的感觉是宽敞又漂亮,特别是两边的绿化树木,挺拔的银杏树搭配着不同品种的果树和绿化苗木,让这个村庄的村貌品位大大提升。“之前这路可没有这么宽,也没有这么漂亮,这是将老的河道变成了暗河,拓宽了路面,方便了出行,还留出了绿化面积,我们村修了漂亮的环村公路,谁来我们村都说美呢。”另一名村民自豪地说,“村里正在建设村民大礼堂,大家都很期待,以后村民办红白事再也不用愁场地的问题了。”

该村党支部书记徐胜伟介绍说,自从实施乡村振兴以来,河道村立足村民需求,以便利村民生活,提升村民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逐渐完善基础设施,今年以来,河道村大力实施了乡村绿化,高低压电线入地,道路扩宽等一系列工程,得到了村民的纷纷点赞。

发展特色养老 传承孝道文化

进入河道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漂亮的院子,里面绿化丰盈、池石假山,三五老人在走廊下闲聊,一派祥和温馨的场景。这里就是该村的养老院,也是该镇第二敬老院。

“我是附近小屋村的,去年住进来的,在这里过得幸福着呢。还有很多人羡慕我,一星期的中午饭都不重样,房间里有空调、电视、卫生间,还有热水能洗澡,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过得这么滋润。”在走廊下乘凉的牛守彦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是一名五保老人,对于在养老院的生活,他非常满意。

与牛守彦一样在这座养老院居住的老人有70名,他们中间有五保老人,也有一些独居老人,他们在这里幸福生活,安享晚年。“我们这座养老院占地5亩,可容纳100名老人同时居住,高标准配置,让老人们在这里过得开心。”徐胜伟说,为了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河道村爱心人士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筹资620万元建造了这座标准化、高质量敬老院。

以“乐养”文化为统领,设置了棋牌室、书画室等服务设施,极大地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敬老院成为了老人们的“幸福驿站”。该村还积极组织村民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村内的理发师定期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免费理发,村医定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检查身体,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依托敬老院,该村努力打造“康养福地”,传承孝善文化。依托四点半课堂,聘请村内退休教师、退伍军人等乡贤为学生讲授孝善礼仪。投资5万元,改建了一座村史馆,馆内陈列了许多过去的老物件,让村民学习了乡土文化,记住了乡愁,守住了孝善美德。

挖掘传统技艺 发展集体经济

在村民徐秀牙老人家中,有一张制作精美的花席,是老人前两年自己编织的。说起编席的手艺,村里许多老人都和徐秀牙老人一样,有着深深的感情。“在生活困难的年代,村里人靠着这门手艺,生活了下来,不过这些年生活好了,很少有年轻人再学这项技艺了。”徐胜伟说。

眼看着这技艺慢慢没落,村里老人们都心怀遗憾。对此徐胜伟带领着村两委就开始想办法,怎么把这项技艺传承发扬光大,挖掘新的闪光点,让其焕发出新生机。通过调查研究,徐胜伟找到了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新材料,并寻找销路,结合村内传统工艺,决定以此为基础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目前项目正在逐步推进,老艺人们手艺得以传承,年轻人不出村就能有稳定收入,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有自己特色的村庄,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记者 崔学庆 实习生 王冰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