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快不要变,坚定把大的企业扶住”“实体经济不能变,我们各个县区也要清醒,要护住你的实体经济”“不能再回到以前漫山遍野、户户点火的状态,要坚定不移推动‘3+7’园区的投资”……

10月26日,在惠州全市第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惠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新后亮相,惠州新任市委书记刘吉强调坚持目标导向“三个不变”,并提出狠抓项目动竣工、狠抓项目审批、狠抓重点企业服务保障“三个狠抓”。这种延续的理念和思路,展现出抓经济的决心与意志。

3天之后的10月29日,惠州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以12%的GDP增速位居全省第三,高于全省均增速2.3个百分点,创下该市8年同期最高增速……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但有迹可循;这种态势,振奋人心,却仍觉任重道远。

船到中流浪更急。在惠州加速迈向“5000亿俱乐部”的关键时期,前有广深佛莞这些越跑越远的万亿级标兵,后有珠海、中山等穷追不舍的追兵,惠州的目标不单是要牢牢保住“广东经济第五城”之位,更是要早日实现冲一流的“万亿梦想”。

“跳一跳、够得着”

GDP增速全省第三背后的洛克定律

增长12%,全省第三、珠三角第二。

有人也许觉得是偶然,认为惠州的体量不大、基数不高,这种胜利并不值得骄傲。但对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惠州来说,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都值得鼓励的掌声。

回望过去,从2014年起,惠州的GDP增速连续7年下滑,经济“失速”、转型阵痛由来已久。

反观现实,也是冷峻的。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惠州GDP增长1.5%。

绝地突围,挑战重重,但骨感的现实挡不住奋发的力量。

早在今年初,当惠州市政府把GDP全年增长预期目标设为8.5%时,外界都觉得讶异。因为这一目标在珠三角9市中最高,也高于全省。惠州的GDP增速已连续5年在8.5%以下,今年为何敢提这么高的目标?能实现吗?当时一些领导干部也觉得这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然而,惠州偏向虎山行,挺向最难处。

启动实施县区比学赶超行动,破解县域经济薄弱的短板;打响动竣工投产攻坚战,优化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狠抓工业和投资,解决项目“青黄不接”的问题;出台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有限的资源向“2+1”产业集群和“3+7”工业园区集中……

这套“组合拳”带来的变化,反映在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上。反过来,也印证了惠州当初运用洛克定律、“大胆”设定8.5%的增长目标,其实是经过审慎权衡,是有底气的。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目标设置理论——洛克定律。该理论认为,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就像篮球架,如果做得太高了,进不了球,太低了又很容易进球,最终都会导致大家没热情去玩。要想最大程度调动人的积极,就应设置篮球架这种高度的“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因此,洛克定律也被称为篮球架原理。

“要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分析好我们经济的长短板,找准发力点,确保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在全市第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刘吉强调,要用非常谨慎同时乐观的态度看待当前经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出现转机的时候,越要苦练内功,越要沉得住气,越要担当作为。

破与立

工业投资增速全省第一的新动能

如果说把准了定盘星,是惠州向上而行的一个通关密码,那么目标引领之下的敢为、善为、有为,则更能反映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一座城市的能动

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很大,抓工业投资最是打基础、稳当下、利长远之计。

过去,惠州对房地产存在较大的依赖。为避免经济“脱实向虚”,惠州年来持续抓工业、抓投资,强化实体经济,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精准调控房地产市场。

这是一个破与立的艰难过程,也是惠州寻求经济健康发展的主动选择与必然要求。

——咬定“工业立市”不动摇,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能级。坚持70%以上的新增用地指标用于工业,推动人才、土地、资金、建材等要素向园区集中,加快3个国家级园区、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建设。前三季度,惠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495.34亿元,增长17%,两年均增长7.5%,均居珠三角第3位。

——坚持“项目为王”抓动竣工,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每月到县区轮流举办项目动竣工投产活动,并优化重大项目专班运行机制,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恒力(惠州)PTA项目等一批百亿级项目建设提速,中韩(惠州)产业园、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等园区吸引大批项目落户,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加大重点领域投资积蓄新动能,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基。聚焦现代产业、“两新一重”、民生等领域,今年全市安排重点项目154个,年度计划投资755.1亿元,前三季度已完成投资605.2亿元,同比去年提高6.8个百分点。上半年在统工业项目1170宗,计划投资总额3845.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37宗。

从坐而言,到起而行,真抓实干带来了变化。

前三季度,惠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3.34亿元,增长24.5%,排珠三角第1位、全省第2位;两年均增长19.5%,居全省第3位。其中,工业投资完成689.96亿元,增长45.6%,排全省第1位;两年均增长33%,居珠三角第2位。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需要时间,但点点滴滴的改变,正逐渐内化为惠州在更深层次经济结构调整这场城市竞逐赛中更快奔跑的动力源。

从产业贡献来看,上半年惠州工业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远高于其他行业。从“三驾马车”贡献来看,上半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7.2%。

这恰恰说明,惠州坚定不移抓工业、抓投资的路子走对了,而且可以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变与不变

“融湾入圈”的惠州大未来

一些变化也许存在偶然,但在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下,区域的发展、城市的竞合,蕴含着很多必然

今年以来,惠州这座大湾区工业大市,在向上的通道上奋起直追,打响了突围战,打出了精气神,也打开了未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而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以及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为惠州带来重大利好。仅去年以来,惠州就有上百宗签约项目来自深圳,投资总额超过千亿元。

善举纲者万事遂,善谋势者机可期。今年4月底,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其中提出,推动实现与大湾区城市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与深圳先行示范区融合发展更加紧密高效,努力把惠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绿色石化能源基地、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要板块、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高端绿色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基地、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品质城市。

这是惠州“融湾入圈”的行动指南,也是对标“双区”先进城市找差距的一种自我审视。

知弱而图强,知不足而奋进。相比周边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的经济发展还显落后。产业结构不够优、创新能力不够强、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县域经济活力不够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也亟待破解。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机遇加持下的珠海、深中通道加持下的中山,也都有可能对惠州形成竞争压力。

实际上,经过多年发展与沉淀,这座城市有基础、也有条件迈上更高的台阶。

惠州的土地面积占整个大湾区的1/5,相当于广深莞面积之和,开发强度却不到10%,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来服务大战略、承载大项目、打造大产业。加上拥有高铁、机场、海港等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以及未来深惠同城化带来的半小时经济生活圈,惠州可以“借梯登高”、乘势而上。

奋斗“十四五”,惠州开新局。时代在变,惠州也要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双区”建设机遇下,变得更加解放思想、开放进取。要以更高的站位来谋划产业经济和城市建设。要以更大的格局视野主动融入区域发展……

但有一些也不能变。正如刘吉所强调,抓大项目大企业不变,发展实体经济不变,推进“3+7”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不变。而这些正是惠州工业立市之本、产业强市之基,也是赢得大未来的关键。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日,惠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温金荣在大亚湾区调研时也提出,要积极抢抓机遇,全力以赴服务好、保障好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更多项目早日竣工投产,促进惠州高质量发展。

回望过去,惠阳地区脱胎出了如今深圳、东莞两座万亿级城市,而惠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中慢了一步,留下不少遗憾。今天,当深圳都市圈把曾经同属惠阳地区的城市重新连接在一起,惠州也“二次创业”再出发,历史的荣光将重回这片热土。

千年雄郡,历久弥新。一个新的增长极,一个更强的惠州,值得拭目以待。(记者周欢)

推荐内容